<<  < 2011 - 1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寻求生命的价值——人生意义

 

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一样,我们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并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和对生活中重要主题的精心设计上,而是希望更进一步挖掘生命存在的合理性,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正如一个事物有两个方面一样,正如有哲人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价值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无意义感正在不断蔓延,人们也因此正在遭受着痛苦并付出代价。面对人生价值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借酒浇愁,回避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有的人抱怨生活,感叹生活的不如意,而不去探求生命的价值;还有的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自己来诠释人生的价值。每一种人生的态度,都注解着它对生命的理解的方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如何来探寻生命的价值呢?我们小组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典型的大学生的事例,希望能在这里为大家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提供一个方向。

案例回放

他这样诠释生命的意义

徐本禹现在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这位当时22岁的小伙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他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用爱心精心栽培和呵护贫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诚和行动实践着自己人生的意义。

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里的全部收入仅靠做民办小学教师的父亲的微薄工资。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在他小的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200112月徐本禹很偶然地读到一篇报道《当阳光洒进山洞……》:当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他想起在乡村小学教书的父亲,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觉得这一切是那样熟悉,又那样陌生。我要去贵州帮助他们!在学校支持下,2002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了目的地狗吊岩村。行李还没有整理好,徐本禹就直奔魂牵梦绕的岩洞小学。他后来写道:当我走进岩洞时,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岩洞里的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无论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的条件会如此差。

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一晃就结束了,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他身旁,把煮熟的鸡蛋塞进他的背包。他们舍不得老师!他们一直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他们不停地问: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徐本禹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面对孩子们的眼神,他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他大声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他的声音在洒满阳光的山谷中久久回响。就这样,这个贫困大学生向孩子们许下了他的诺言。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372分、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当天晚上,他却平生第一次失眠了。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愿望,还是实践自己向孩子们许下的阳光下的诺言?经过一整夜的思索,第二天,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学院领导被面前这个神情恳切的山东小伙子感动了。经过认真研究,学校决定破例:为他保留两年的学籍,支持他的支教行动!

2003717,徐本禹一行共7名大学生顺利达到了狗吊岩村。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要严酷得多:这里不仅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是一个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到81,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学生基础极差,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写一篇200多字的作文有几十个错别字是很普遍的现象。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话语障碍使徐本禹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助的蚕蛹,被孤独和寂寞紧紧包裹着。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倾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看,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山村,他更多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在挣扎。一次,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他站在讲台上,拿着话筒的手在颤抖,嘴唇嗫嚅着,半晌说出了第一句话: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报告会的第二天,徐本禹只身一人悄然返回狗吊岩,回到他牵挂的孩子们中间。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充实和快乐。他深情地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作文的篇幅长了,语句顺了,错别字也少了很多。数学参加全县统考,最高分原来只有83分,现在提高到99.5分。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只要他走上讲台,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就一眨不眨地望着他。

世界因为有爱才有感动。爱可以化解重量,爱可以弥补缺陷。爱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塑造人生靓丽风景的材料。这个喜欢流泪的男儿,带着纯真的博爱,上山下乡,探询着人生的价值所在。在贫瘠的大山里,他忍受着寂寞与凄冷,于那漫无边际的孤独里,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理想之火。 在这个充满了名利纷争的社会里,很多人已经不再奢谈理想,很多人都为现实而活。可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却用自己默默的行动,诠释着人生意义的真谛,践行自己的价值。

(资料来源:人民网。内容有删改)

  • 标签:徐本禹 人生 选择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